【記者謝政翰╱綜合報導】矗立在七股遼闊的鹽田區上,台灣鹽博物館宛如兩座大鹽山,向前來此地參觀的遊客,訴說台灣三百餘年製鹽歷史的滄桑。遠眺台灣鹽博物館 (by Audiofan)


台灣鹽博物館 (by Audiofan)

鹽光文教基金會自鹽博館興建之始同時運作,針對台鹽停工後留下的各種珍貴史料進行彙整。這些豐富的文物資產成為鹽博館的基礎,編撰的工作直到現在仍然持續進行著。

鹽警碉堡 (by Audiofan)

一進鹽博館大門,仿舊日鹽田風光的場景,帶領民眾簡單瞭解製鹽的流程。高聳的鹽警碉堡傳來肅殺之氣,讓人遙想那個鹽如黃金的年代。

運鹽小火車 (by Audiofan)

這台運鹽小火車是西德製造的,已經快四十歲囉!我是第一次知道台鹽也使用小火車來載運貨物,台鹽小火車一直運行到民國84年才全面改採公路來運送。

鹽田兒女 (by Audiofan)

鹽博館的展覽內容豐富有趣,陳列方式經過精心設計,感覺得出館方的用心。仔細看這個場景,背後是繪畫,前方是立體道具,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,真實而細膩。

男人正自滷缸舀滷水入結晶池,女人則正專注地拼著結晶池的瓦片。

瓦盤 (by Audiofan)

館內設有自己動手拼瓦片的體驗區,這些瓦片通常來自酒廠棄置不用的瓦罈。從前的人不必喊環保,自動自發資源回收再利用。瓦盤鹽田曬得的鹽比土盤鹽田來得潔淨,多用於生產食用鹽。

扮鹽工巧擔鹽 (by Audiofan)

遊客可以打扮成鹽工的模樣,在鹽田的布景前面擔鹽,拍照留念。布景還可以更換,有清晨和黃昏兩種。

四川井鹽 (by Audiofan)

除了台灣的製鹽歷史,鹽博館還介紹了波蘭的鹽礦、和四川的井鹽。古代鹹水湖因地殼變動埋入地下,形成鹽礦或井鹽。

其中四川井鹽的製鹽過程特別吸引我的注意,從深達一千公尺的井裡汲取出滷水,再以煎煮的方式製鹽。將結晶後的鹽巴倒入木桶夯實,打開模子成型的鹽塊可方便運送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

Post Navigation